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共工社香港

调查:全港约3000拾荒者 每日回收量140公吨

2024-04-27 来源:大公报 阅读:
拾荒者福祉关注组去年底进行了2023全港拾荒者研究调查。(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周倾芫摄)

(大公文汇全媒体 记者 周倾芫)为了关注香港拾荒者现行的社会福利是否足够,拾荒者福祉关注组包括新福事工协会-拾平台、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、联合长者健康中心、圣雅各福群会、露宿者综合服务、慈悲香港、同路社和香港妇女劳工协会,于去年底进行了2023全港拾荒者研究调查。

研究于2023年11月18日至24日,在本港18区共84间回收铺和11辆回收接车,接触914位受访者,有效问卷为701份。拾荒者年龄介乎60至79岁,女性拾荒者占超过八成。

冀肯定拾荒者对回收工作的贡献

根据数据推算,全港拾荒者人数介乎2791至3456人,每日回收量介乎138071kg至159252.04kg,相当于100多个大型集装箱的分量。与2018年相比,从事拾荒工作3年以上的工作者中位数由4年增加至7年,人数比例由62.8%上升至70.5%,每周工作的中位数由5天增加至7天,平均每日买卖增加至2.64次,工作时数增加至5.27小时。越来越多的人士投身拾荒工作,拾荒被视为一种长期劳动工种的选择。

即使政府持续扩展及提升社区回收网络“绿在区区”以加强社区减废和循环再造的资源,但针对家居废品、都市固体废物,仍有赖拾荒者处理社区上商店和食肆的工商业废品。因此福祉关注组建议政府透过有系统的登记形式,把拾荒者正名化,肯定其对回收业的贡献。

拾荒者进行现场分享。(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周倾芫摄)

建议执法部门放宽执法指引

拾荒者邱姐分享,自己的手推车曾在上厕所的间隙,被保安推至角落,随后被房屋署要求罚款500元。27.7%的拾荒者希望在社区能够有回收空间,建议政府放宽执法指引。例如遇到必须清除障碍物的情况,食环署可以先与机构组织协作,游说清理,考虑延长执法通知期限,给予拾荒者足够的时间移走物件,减少惩罚性执法,创造双赢局面。

建立拾荒者的社区

48.5%的拾荒者在过去3个月内,有回收物或个人财物被偷,比2018年上升一成。17.8%的拾荒者曾遭食环署驱赶,10.9%遭充公财务。因此关注组建议政府与地区进行合作,在拾荒工作较频繁的地方设置处理回收物的回收空间。长远而言,有必要重新解释《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》中有关环保范畴的设定,将拾荒者所需要的回收工作空间列入日后新发展区的配套措施。

建议营造友善的社会环境

曾遭遇市民不礼貌对待的拾荒者比例上升至近三成,13.4%的拾荒者表示遇到商铺不礼貌对待。因此关注组建议建立地区拾荒者回收的资料库登记,记录每区拾荒者惯常进行回收工作的位置,方便公众查阅区内回收资讯,并将回收物交移拾荒者处理。同时通过举办关爱活动,促进拾荒者和市民之间的互动。

加强外展支援 关注拾荒者生活困难

有六成的受访拾荒者表示有腰痛、脚痛的现象。关注组建议定期评估拾荒者身体的劳损状况,教他们学习体力操作姿势,结合物理治疗和中医服务。促进拾荒者与社区的联系,帮助他们建立支援网络,解决生活上的困难。

提供再就业规划服务 提高退休保障

有三成的拾荒者,希望提供再就业服务。部分60岁以下的拾荒者,对退休后的生活感到担忧。关注组建议为拾荒者提供职业培训,就业谘询和就业机会。加强长者晚年规划服务,包括金融管理,健康管理等。整体增加退休保障水平,设立全民养老金制度,让长者安老。

作者:佚名 责任编辑:李欣桐

Copyright 2015-2025 国际标准刊号:ISSN 3006-8959 承印人、出版人: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:zhidaoribao@gmail.com.

主管: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 主办:共工新闻社新媒体中心

关注X(原推特)


海报分享